品牌推广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品牌推广
中联重科:建世界级企业 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
发布日期:2014-03-13 13:47:28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和国际营销网络,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这显示了新一届政府对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质量与出口占比的迫切心情,也与当前「中国制造」整体定位偏低,出口增速趋缓的背景密不可分。
作为装备制造的主要分类之一,以中联重科等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早在数年前即已迈开国际化步伐,加入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打响中国装备制造品牌的领军企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封闭式经济融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经济全球化分工体系中,并凭借东南沿海的区位优势,亲商政府的大力推动,大量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迅速抓住世界特别是东亚产业转移的机会。经过短短20余年发展,以日用消费品为主的「中国制造」产品风靡全球。
然而,中国制造繁荣的脆弱基础近年来逐步显现。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低端产品制造转移至成本更低的东南亚等地,「中国制造」面临两面挤压,正在失去原有的比较优势。
近年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访期间,不遗余力地推销中国的高铁、通信设备与技术,加之新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鼓励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地位、增强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已成国家战略和经济界的共识。
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CEO詹纯新在受访时表示,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中联重科将瞄准「世界级企业」,坚持国际化道路,以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全球装备制造的领军品牌。
国际化道路
近些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在不断增加,海外投资的步伐大大加快。事实上,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国际化样本」,中联重科也在不断调动全球资源,稳步推进自身的国际化进程,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效率,有计划、有重点地快速实现了海外战略布局。
2001年,中联重科并购英国保路捷。又于2008年收购当时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2013年末,又将世界干混砂浆领域的第一品牌德国M-TEC公司收于麾下。
除了并购,跨国技术合作也是中联重科实现国际化的又一手段。继买断德国JOST相关技术、与印度EM公司合资建厂之后,中联重科又与全球知名意大利RIBA公司签署协议合资建立高碳材料公司。
如果说,此前中联收购CIFA、买断德国JOST技术是为了获取进入欧美高端市场的许可证、成熟的管理模式、技术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的话,那么中联重科与RIBA的投资合作,将跨国合作的目标直指上游的原材料高科技研究及生产领域。而由此带来的衍生价值就是利用高新技术材料「升级」国内制造业装备水平,提升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碳纤维材料应用的规模化。
本地化战略
詹纯新认为,中国企业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就是要不断的本地化。除了本地化的产品,还要有本地化的营销网络、服务体系以及本地化的人才、资源等。
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这样表述,「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大资本平台,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并购,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整合资源。另一方面,通过自建海外研发平台、装配基地、合资工厂、市场渠道,完善跨国运营体系。」借他山之石以攻玉,中联重科海外布局的目标明确和清晰,可见一斑。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中联重科首个海外自建生产基地--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巴西子公司正式投产,预计未来将有60%以上的元器件实现本地化生产。
而在3月4日开幕的世界三大工程机械展之一--2014Conexpo展上,中联重科以「本地化」的产品赢得参展观众的高度关注,在展会现场与经销商签订了一笔价值2000万美金的起重机设备销售大单。据中联重科介绍,中联重科的参展产品基本都是针对美洲市场研发设计,尤其是一直深受美洲市场的欢迎的工程起重系列产品。
全球化平台
业内人士指出,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合作,中联重科海外战略布局「图谱」逐渐清晰,竞争优势也越发突显。
目前,中联重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全球最大的起重机械制造商、全球最大的环卫机械制造商,已初步形成全球供应链体系、全球营销网络,资源的全球配置也已初步实现。
数据显示,中联重科将建立5家海外研发中心、5家全球备件中心、6家海外制造中心、12家国际形象店、8家全球物流中心并已在近80国家建立了销售和服务平台,在40多个国家建有分公司,覆盖五大洲,囊括印度、澳大利亚、阿尔及利亚、俄罗斯、阿联酋、美国、荷兰、英国、白俄罗斯、韩国、巴西、利比亚、埃及等在内的全球重点市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曾表示,中联重科由一个内地企业发展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并成为全球产品链最为完整的工程机械企业,连续的国内外并购功不可没。
著名的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专家、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副总裁麦维德也曾表示,中国企业向世界舞台迈进,需要有更多的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但如果没有更多的全球并购,就不太可能去实现这两个目标。
詹纯新认为,面对当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产能过剩,由内转外「走出去」会是好的路径。随全球竞争时代的来临,不能再采取以往中国企业以自身优势决战全球市场的传统思维,而必须参与国际背景下的资源配置以及战略布局。
有专家预测,借助海外并购整合全球资源,中联重科实现了与发达市场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的对接,并产生了革命性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有可能主导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全球市场。
「中国创造」起中国装备脊梁
在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已进入从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挡期」,也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阶段。
作为行业翘楚,中联重科通过科技创新,在国际市场上攻城掠地,从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中国质量奖」,到举国瞩目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屡有斩获,也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提质增效探索出了一条成功路径。
「中国智慧」抢占行业高地
从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101米的混凝土臂架泵车在武汉实现首次商用,到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连续级配式混凝土搅拌楼项目在贵州建成投产;从113米全球最高登高平台消防车,到全球首创再生水洗扫车的批量下线......不经意间,中联重科在过去一年中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全球之最」。
借助「超大型塔式起重机关键技术及应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让中国塔机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不但实现向十余个国家批量出口,近五年还成功在全球塔机市场上保位第一,海外销售同比增长近60%。中联重科的突破无疑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一个鲜活微观案例。
中联重科旗下有13大类、86个系列,近800种产品,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并且拥有令人惊诧的新产品、新技术推出速度,发明专利占比始终保持在30%以上,发明专利授权比例保持在80%以上,并有80%以上的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
厚积薄发构建创新力量
中联重科中央研究院院长付玲曾表示,这源于中联重科不断努力后的厚积薄发。「公司每年把5%左右的销售收入投入技术研发和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形成科研促进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
在去年11月,「流动式起重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落户中联重科。至此,覆盖了先进及关键技术研究、重大装备研制与验证、产业链与服务能力构建等三大创新模块齐聚中联重科。
此外,中联重科还构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研究中心、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五位一体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如此持续运转,不断凝聚、强化,释放出中联重科的创新力量。
詹纯新表示,中联重科近年来在材料、产品结构、能源动力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已在引领行业的技术革新,公司正逐步以创新之履踏出产能过剩的泥淖,成为撑起中国制造业的脊梁。【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