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导读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 -- 联盟导读
广东“新春第一会”为何在深圳召开
发布日期:2024-02-18 12:13:21
把镜头倒回2023年1月28日,癸卯兔年首个工作日,广东在广州召开“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省委书记黄坤明发出“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号召。
2024年2月18日,甲辰龙年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在深圳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促进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鹏城上下,一派春意盎然。作为广东龙年“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为何选择在深圳召开?
深圳是一座创新之城,也是未来之城。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城市之一,近年来,深圳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带动城市创新“硬核力”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硬实力”不断增强。
2023年5月,省委书记黄坤明,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前往深圳市调研。黄坤明强调,希望深圳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进一步激发创新动能,引领示范带动全省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在近日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中,深圳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2023年12月30日,深圳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代表市委常委会作报告,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最终成高质量发展之效,以创新支撑深圳发展,以创新带动全省引领全国”。
2023年12月,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优必选”)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优必选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周剑在上市仪式上说:“优必选在成立之初就秉承‘让智能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的愿景,历经十余年逐步发展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领导者和智能服务机器人的领航企业。”
2012年3月,周剑注册成立了优必选。10余年间,优必选在核心技术上不断深入探索和积累。如今,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有效技术专利数量达763件,排名全球第一。“做创新是长期的工作,而坚持创新,就一定能够走到最后,也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和辉煌,为机器人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周剑认为。
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说起深圳科技企业,很多人都能说出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名字。近年来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2023年超2.4万家,约占广东总量的三分之一,是2014年的5.2倍。深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达742家。
值得一提的是,以单位面积看,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每平方公里12家,位列全国城市第一。
科技创新是深圳的一面旗帜,而这背后,有一个非常明显的“6个90%”现象: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深圳创新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2023年,深圳出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方案,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4.9%,总量居全国第一。202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4年工作时提出,巩固提升“6个90%”创新优势,完善支持企业长期投入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服务。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牢牢确立,有效解决了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正为深圳创新发展提供无限活力。
2019年成立的深圳湾实验室(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是广东省第二批省实验室之一。2020年,胡晓军“南下”奔赴深圳湾实验室,成为一名“新深圳人”,担任实验室党委书记。
“深圳湾实验室提出要面向生命健康前沿领域,探索实践科研新模式,这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对打造健康向上的科研生态非常有兴趣。”胡晓军表示,“选择深圳,选择深圳湾实验室,我从未犹豫。”
短短4年时间,深圳湾实验室已经拥有在职人员1600余人,各类高层次人才近200人,科研团队百余个。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400余篇,申请专利200余件,在多个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胡晓军认为,深圳湾实验室跑出创新加速度,主要就在于建立起了国际化的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培育了自由开放的科研创新土壤,建立完善的“科研无忧”人才保障机制。
“回过头看,实验室在这4年时间里的超常规发展,正是我们一批批科研人员在新时代跑出的‘深圳速度’。”胡晓军说,敢为人先的精神,让同样没有历史包袱的深圳湾实验室在科技增量上不断加速攀升。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40多年来,深圳不断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和载体,逐渐成长为全国创新浓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目前,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等“大国重器”布局深圳。深圳正高标准建设1家国家实验室、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广东省实验室、380家深圳市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载体。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影响力显著提升,光明科学城建设持续推进,一批开放程度高、综合性能优、产业用户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正在深圳逐渐形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引进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为例,这个深圳市首家、全国第一家大学与地方政府合办的产学研融合的研究院,从2023年3月发布的《2022年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报告》来看,累计孵化企业达到3264家,是全国新型研发机构中最多的一个。
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14年64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880.49亿元;占GDP的比重由4.02%跃升至5.81%,研发强度在国内仅次于北京。尤其是2020—2022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跑出“加速度”,年均增长12.2%。
面向新的一年,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分系统、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自由电子激光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被写进202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系统构建与科技自立自强相匹配的体系化科技创新能力”,报告指出。
走进位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1.2万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里包含了入驻企业办公室、共享实验室以及会议室、讨论间等配套设施。在这里,“穿白大褂”的科学家和“穿西装”的企业家在同一栋楼里随处可见。
据了解,创新中心在国内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 “楼上”的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活动,“楼下”的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
“这种模式既有效解决了初创企业缺乏设施和技术平台的瓶颈,又极大缩短了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周期,形成‘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经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材料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钟超介绍。
2021年7月,这一探索被国家发改委写入在全国推广的47条“深圳经验”。
创新是深圳的根与魂,是深圳相生相伴、常长常新的特质、品牌和代言。深圳以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业创新、产品创新,诸多经验为广东乃至全国科技创新探路:
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确立不低于30%的市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累计资助基础研究项目6000多项、超40亿元。
深化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截至2023年12月,累计发行规模约180亿元、79单产品,居全国第一。
在全国率先推出“深圳创投日”品牌活动,吸引全球超6000家次创投机构参与。
“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是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对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新一批22条经验进行全国推广。加上2022年全国推广的18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三年共有40条“深圳经验”走向全国。40条“深圳经验”中,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
比如,在新一批22条经验中,包括了科技成果转移全链条服务、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等4条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举措,而在2022年全国推广的18条经验中,包括了建立新兴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实行大科学计划全链条综合管理机制等6项支持科技创新的举措。
“2024年,我们将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最终成高质量发展之效,以创新支撑深圳发展,以创新带动全省引领全国,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提升产业体系‘竞争力’,增加全球市场‘含深度’,增加城市发展‘集约度’,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高质量、更高能级发展。”深圳市科技创新委主任张林表示。
2023年10月,2023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拟奖名单在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网站进行公示。在专利奖拟奖名单中,来自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的鲲云科技以“基于数据流的深度网络加速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专利项目入选。
鲲云科技合伙人兼首席运营官、鲲云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王少军告诉《南方》杂志记者,2017年入驻河套后,鲲云科技发布了全球首颗数据流AI芯片CAISA,并率先实现了可重构数据流芯片的规模化商业落地,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专精特新”企业等认证。
“我们落户河套,一方面是看重深圳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地处深港交界的河套,可以为鲲云与香港高校之间交流合作、聚拢AI人才提供更多机会。”王少军表示。
王少军举例,鲲云科技首席技术官蔡权雄博士来自香港,平时一般周一到周五在深圳工作,周末回香港,有的时候白天在深圳工作,晚上回香港家里,“未来,随着《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落地实施,科研人员出入境更加便利,河套合作区可以更好地吸引香港、国际的人才”。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战略平台,河套合作区因创新浓度之高而备受瞩目。目前,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汇聚7家世界500强研发中心、10个国家重大科研平台、10个香港高校科研机构、超150个高端科研项目,正在成为深港科技合作紧密度最高、融合度最强的区域之一。
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的快速发展,是深圳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助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缩影。深圳作为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圳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率先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发放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超780份。2023年,深圳新增全职院士7人、总数达98人,高层次人才2.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超过679万人。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承担着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引领大湾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重任。深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郭子平介绍,获批建设以来,深圳充分发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的担当,加快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设施建设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关联布局高水平产业创新载体等。
2023年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发布《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居全球科技创新集群第二。
“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标准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努力构建以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为核心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郭子平表示。
内容来源:南方杂志
记者:史成雷
图片来源:南方+、深圳特区报
编辑:赖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