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微轨:激活城市动能的新基建(上)
发布日期:2020-04-16 23:56:27
作者:乐业生(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执行秘书长)
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瘟疫改变了世界,人们所有的活动无不受其影响,赖以生存的经济运行也或多或少遭遇了破坏。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城市建设、城市治理等等如何能有效防止、抵御疫情的问题。经过全国上下两个月来的勠力同心,以武汉逐步解封为标志,我国率先取得抗疫的初步成功,进入到抗疫复工的新阶段!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指出,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我们认为,以5G通信网络建设为契机,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城市轨道交通等新一代创新技术的应用建设才被称为“新基建”。新基建必须是在满足人民新型消费、升级消费需求的前提下,升级城市新功能、创造城市新产能、优化城市运营模式、增加城市新动能,为整个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建设。
一种融和5G等多种通信技术、计算机自动行驶控制技术、微型架空轨道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调度平台技术于一体的“智能微型轨道个人公交系统”应运而生。在抗疫复工的大背景下,作为能够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城市运营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培育城市经济新动能的创新公交系统,成为此轮“新基建”的重要内容,是激活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抓手!
破解城市拥堵的“当斯魔咒”
2019年,中国汽车保有量突破2.6亿量,城市交通拥堵是大部分城市的普遍现象,因拥堵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被称之为城市病,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成为城市发展的巨大阻力。疫情过后,人们为了出行安全,更增加了小汽车的使用,城市交通拥堵甚至超过疫情发生前的程度。
追求安全、快速、私密、舒适的出行空间是人的天性,人们总是无限趋于购买和使用私家车来满足这个需求,但是城市的人均道路是有限的,而且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长,人均道路面积在不断下降,地面道路拥堵状况与日俱增,车速下降、效率减低成为铁律,与原本通过自驾车达到快速抵达目的地的诉求大相径庭。这就是1962年,美国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管理学者安东尼·当斯(Anthony Downs)在其论文《高峰期公路的拥堵法则》中分析了高峰期交通拥堵以及交通拥堵与交通平衡理论之间的关系,提出来的“高峰期交通拥堵的当斯定律”,被称为当斯魔咒。简单一点讲,当斯定律有三个主要特征:人性无限趋向于小汽车、人均道路有限、速密反比(即车速与车辆在道路上的密度成反比关系)。悲观的当斯定律基本上判定了如果没有突破现有交通模式的思路,交通拥堵就是必然现象,基本上无法解决都市交通拥堵问题。
“公交优先”看起来是一种突破传统思维的尝试,修建地铁、BRT发展大载量公共交通。但地铁的高投入给城市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没多少城市建得起;BRT更加剧了地面道路的拥堵。从实际运营实践来看,似乎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甚至没有一点改观的感觉。北、上、广、深皆是地铁投入,最大也最拥堵的城市。特别是如果防疫成为一个长期需求的话,人们还是不能放弃小汽车的。目前的现状也印证了这一点。
打破常规思维,另辟蹊径的“智能微型轨道个人公交系统”就是一种能够提供独立空间、专有路权、智能行驶、一站直达目的地的智能化“个人轨道公交系统”。独立空间设计既满足了乘客舒适独立的个人需求也能满足防疫管制要求,这是城市未来公共交通最完美的方案。
与传统自驾车、出租车、网约车相比,智能微轨具有固定轨道、智能行驶的特点;与地铁、轻轨这样的传统轨道交通相比,智能微轨是空中微型轨道、个人独立车厢、一站直达,既大大解放了地面资源,极大缓解地面交通拥堵状况,又为公交防疫提供了可能。除此以外,智能微轨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在一个系统平台的统筹调度下智能运行的,根据大数据人工智能会不断地优化整个系统资源的配置来满足每个人的的出行需求。
智能微轨实景图
建设轨道上的城市而不是轮子上的城市已是共识,但是,发展智能城市交通已经不再是只有大建地铁和轻轨的老思路。诚然,地铁在解决城市交通上有一定成效,但高昂的投资成本也往往不是所有地方政府能够负担得起的财政包袱,并不方便的乘车条件解决不了乘客上车前和下车后的交通问题。占用地面道路资源的城市轻轨更是无法解决城市拥堵问题。而另辟蹊径的智能微型轨道交通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实现城市智能交通的供给端创新、革命性创新方案。是城市公交理念的创新、公交模式的创新、公交系统装备的创新。其最大的特点是完全自动化运营、建设成本低、建设速度快、运营成本低。其建设成本是地铁的1/20、运营成本是地铁的1/10,可以大幅降低政府的公交财政支出,是实现城市智能交通的最佳方案。
重构城市运营生态体系
智能微轨个人公交系统由架空微型轨道、智能行走机构、悬挂小型车箱、离线上下站台、智能调度系统平台组成,构成悬挂于空中的个人智能快速交通系统。
智能微轨拥有专有路权,帮助每位乘客实现一站直达的出行需求。按照运行速度30公里/小时、每车两人、20车/列编组计算,可以达到7200人/小时/单轨的运力,甚至超过BRT、有轨电车的运力。离线站台,让乘客上下车不影响主线运行,实现主线永远全速运行。独享车箱,安全私密,乘客在旅途中还可以享受5G传送的娱乐节目,比自驾车多了一份放松惬意的享受。站台设置可做到市区300米区域覆盖,让乘客300范围内就可以乘车出行,非常便捷。智能微轨可接驳地铁、城铁、高铁站和其他公交系统,在全交通资源协同工作平台的调度下,在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的智能统筹运算安排下,全程的轨道交通出行可以使行程做到风雨无阻、非常高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精准出行!
微轨连接住宅小区,方便快捷
对于无力建设地铁的中小城市,智能微轨个人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一步跨入智能交通时代的最佳方案。灵活设置的架空微型轨道,可以根据城市人口分布规划到小区门口、写字楼前、各种商业场所及服务场所门前等方便乘坐的路网,且路网内实现一站直达无需换乘,是能够快速实现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对于离中心城区较远的社区、开发区,可以通过建设智能微轨专线,连接附近的学校、商超、医院、地铁站、高铁站,使社区配套快速升级完善,改善居住和生活配套环境立竿见影。
从建设运营角度看,全部设备采用工厂预制生产,现场快速安装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微轨的综合建设成本;自动化运行的模式,人力资源消耗非常小;所有的智能小车是按需运行,无需求时不能耗,人均运行电耗只有5分钱一公里。所以,智能微轨个人交通系统的运营维护、管理成本非常低,这是它优于任何公交系统的一大优势,是建设绿色交通、绿色城市的必然选择。
微轨融入城市景观,又变成一道新景观
智能微轨个人交通系统除了基本不占地面,他的空间占用也很小,所以他的线路规划建设也就非常灵活,完全不拘泥于现有地面路线设计。在传统交通路网无法抵达的空间依然可以通过轨道设计灵活的架设线路,使得传统交通系统和路网设计理念得到进一步解放,建设最便捷的公交系统。智能微轨可以和绿化带、隔离带、便道、绿地做相容性设计建设,跟5G基站布网融合建设,跟城市亮化工程、美化工程做相容性设计,甚至跟城市建筑做相容性设计。使城市变得更加人性化、便捷化、紧凑化,实现人和城市建筑、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互不相扰的景象。
在智能微轨路网规划建设中,可以把结构复用同时建设5G基站系统、公共信息传播系统、智能物流输送系统、便利店连锁销售系统,构成城市集人流、物流、信息流为一体的一个城市智能运营生态系统,成为建设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支撑设施。这种新的城市运营生态的的建立,可以升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的运营效率,还会带来很多的创新服务产业,激活城市创新动力。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全国城市建成面积推算,要建成覆盖城市、景区的智能微轨交通路网,将形成63万亿元的设备制造、工程建设产值,并带动126万亿元的消费规模。这会给我国疫后经济振兴发展提供一个巨大的内需空间,在未来十到十五年内,每年形成数万亿的经济增长。
智能微轨个人交通系统最终实现的是,城市的智能交通网络根据每一位市民的出行需求、生活采买需求,物流需求、来协调系统的资源配置,在你需要的时候,他就在哪里等着为你服务了。交通与物流完全是按需运行。这背后支撑的就是基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计算机大平台系统。市民只需一部手机在手,出行、购物、物流传送全部解决。它最大的意义是把每一个市民从每天费时、费力、费神的出行通勤时间、日常采买时间中解放出来,变成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你可以继续通过5G网络你的工作,你也可以继续看看没看完的大片、游戏,你也可以享受在站台买的早餐,你也可以闭目养神休息一下,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你的一个移动客厅。这完全可以称得起是城市公交的一场革命。毫无疑问,智能微轨将成为智慧城市的载体,是未来城市不可或缺的血液系统!
智能微轨是由深圳微轨小滴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研发设计并联合中车集团、中冶集团和相关院士专家进行工程化验证和现场建设交付成功的新一代架空式微型轨道交通系统。系统通过了国检并取得生产制造资质,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交通系统。已经获得60多项专利,经过工程化验证,达到了实际应用交付的阶段。秉承以人为本理念的智能微轨个人公交系统将深刻影响乘客出行习惯,彻底改变传统的城市交通运营及管理模式,重构城市交通、物流、零售运营体系、城市规划布局和社会生态体系,城市会变得更加美丽、舒适、便捷、安全、活力。
这样的新基建,用的是创新技术应用,解决的是城市痛点问题,建成的是城市运营系统升级,带来的是城市创新空间与活力,发展的是供给端创新经济,实现的是绿色和谐发展的智慧城市,买单的是城市居民的日常消费。从政府投资角度、拉动经济的角度来讲,这是最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新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