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动态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资源动态
番禺:筑巢引凤,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
发布日期:2024-02-29 11:29:59
在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番禺区委书记黄彪表示,番禺区从去年亮诺亮绩亮牌标兵、广州大学城12所大学以及市属部门四下基层干部中,遴选了61名年轻化、专业化的优秀干部担任“万担万亩千亿”攻坚行动主攻手。这充分展现了番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决心和魄力。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
近年来,番禺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锚定“智造创新城”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大学集聚的智核效应,不断创新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服务水平,筑巢引凤,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
“番禺人才生态30条”
真金真情真意引才育才
人才政策
是人才工作的“生命线”
近年来,番禺区大力实施产业人才政策,面向人才发放高额补贴,先后出台“1+4产业人才政策”“人才生态30条”政策,覆盖科技产业、专业技能、医疗卫生等各行各业、不同梯次的人才,重点聚焦战略科技人才,政策含金量高、针对性强、支持力度大,以真招实招、真金白银、真心实意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同频共振。
“番禺人才生态30条”兑现创新领军团队奖
按照“番禺人才生态30条”实施细则规定,创新创业人才带领团队来番禺发展,就有机会拿到2个1000万元的项目资助;杰出企业家来到番禺发展,可以拿到最高500万元的奖励;设置“一事一议”特别机制,对为番禺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高精尖缺人才及团队,扶持力度上不封顶……
从番禺“1+4产业人才政策”到“人才生态30条”实施七年来,番禺共安排人才补贴7亿元,扶持了7955个创新创业团队和个人,发放人才卡1.1万张。
其中“人才生态30条”自2022年底面向公众申报以来,共有科技产业、专业技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艺术等各行各业、不同梯度的164个人才和团队获得4680万元补贴资助。
产业人才大会
持续擦亮番禺人才工作品牌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产业人才大会
是番禺区精心打造的人才工作品牌
至今已成功持续举办了六届
每届的人才大会,精英大咖云集,既兑现对各类人才的奖励,又有项目落地。如第五届广州大学城(小谷围)产业人才大会,发放了高达1.4亿元的产业人才补贴,启动了广州大学城国际人才生态示范区(一期)建设;第六届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国际产业人才大会兑现了4000万元番禺高质量发展人才生态30条奖项,启动了大湾区首个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
第五届广州大学城(小谷围)产业人才大会现场
据统计,广州大学城(小谷围)产业人才大会累计安排超过7亿元产业人才补贴,培育扶持了7955个创新创业团队、个人,共催生436个项目落户,促成总投资额近30亿元的项目签约;共吸引现场观众近2.3万人次,在线观看人数近570万人次,形成了以人才大会为代表的系列活动集群,持续擦亮“广聚英才·相禺有成”人才工作品牌。
番禺区还全力建强建好人才平台,支持发展广州市智汇谷人才联盟,有力畅通资源对接交流渠道,重点发掘青年人才,举办包括湾区青年人才交流、政策宣讲、投融资对接、座谈研讨在内的创新创业类活动200余场,线下参与人数超过3万人次。
支持广州大学城(广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提升创新能力,现已累计就地转化项目101个(含高端人才团队项目40个),累计申请技术专利76项,累计技术合同登记额超1.9亿元,累计新增成果转化量77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番禺)海创人才科创中心重点引进国家级人才团队,现已对接37家企业,与5家企业达成服务合作。
“创二代”工程
扶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
让人才进得来
更要留得住、用得好
番禺区展现了“引育留用”
高层次人才的非凡决心和魄力
广州大学城汇聚了
12所高校、20万师生
创新人才、创新产业、创新资源喷涌聚流
如何将大学城的人才、创新优势
转化为番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去年10月,番禺重磅推出广州大学城“创二代”工程。
该工程聚焦传承家族创业精神的自发创业群体、走出校园的校友经济模范典型群体、有二次创业经验的连续创业群体、在各类双创赛事成绩突出的在校创业群体的四类青年创业者,实施“建立一个人才库、授牌一批青年创业家、实施一组扶持计划、打造一支党员先锋队、树立一批创二代典范”的“五个一”思路举措,全力打造传承创业奋斗精神平台、政产学研用金融和发展平台、近悦远来人才双创服务平台的三大平台,多维度挖掘、服务、扶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世界一流大学城。
近年来,番禺持续提升人才服务,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聚焦人才高频需求,出台《广州市番禺区人才公寓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人才安居工程;
先后在番禺图书馆、西坊大院成立广州番禺人才会客厅,通过“小客厅”实现“大服务”;
推出高层次人才服务卡项目,做好人才子女入学服务,开展高层次人才免费体检;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调推进与南沙人才互认和跨区服务共享,为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一站式服务”,给予人才更好礼遇、更优待遇、更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