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定制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服务定制
“同心龙华”议政厅第11期活动直播,聚焦高密度城区治理
发布日期:2022-01-23 20:49:59
“同心龙华”议政厅第11期直播,点击链接:https://v.qq.com/x/page/r326959fk9f.html?sf=uri
导读:由龙华区委统战部主办的第十一期“同心龙华”议政厅8月16日通过线上直播形式在龙华区人才绿道驿站多功能厅举办。活动以“创新推动高密度城区治理 精准提升都市核心区城市品质”为主题,邀请来自城市规划等领域的6名民主党派人士、专家学者,从空间规划、城市治理、数字赋能三方面探讨高密度城区治理难题并提出建议。
据统计,直播期间最高峰时有31万人次在线观看,相关报道于深圳晚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凤凰网、晶报、宝安日报、南方Plus、网易深圳、新华网、中国商报网、羊城晚报客户端等各大媒体陆续发布。
“同心龙华”议政厅第11期直播,点击链接:https://v.qq.com/x/page/r326959fk9f.html?sf=uri
00:00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还有媒体朋友以及手机前面的观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来到“同心龙华”议政厅活动第十一期活动现场,我是深圳卫视评论员余治国,也是“同心龙华”议政厅的老朋友了,我们经常来参加“同心龙华”议政厅的活动。这个活动是一个平台,也是一个机制,是龙华区委统战部的品牌活动。目的就是希望让龙华区的各职能部门跟统战以及专家学者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与辖区群众进行探讨跟沟通,同时也是一个机制,这个机制是通过实际现场的调研,调研之后形成报告,报告过程当中有探讨,探讨之后这个报告交给职能部门有反馈,形成了参政议政的闭环。希望通过这样的机制来提升龙华城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为龙华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今天这个活动主题叫做创新推动高密度城区治理,精准提升都市核心区城市品质,这个主题特别及时,因为就在星期六的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了一条新闻,叫做人民的城市,百姓幸福的家园,我跟大家简单讲一下节目。这个新闻很重要,开篇提到整个中国在十八大以来,整个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说我们城市公园1.8万个比十八大以来增加了6000个,我们的交通增加6000公里,在京津冀长三角高速通达,注意这里没有珠三角,也就是说下一步还有提升的空间。
接下来这个报告重点强调总书记对于城市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公共空间提出明确的原则,让老百姓能够在公共空间城市对于人民的关心,同时2015年中国首次召开高规格全国城市工作会议,2019年提出要进行城市体检,在整个报告最后一部分,在讲完前面部分说了三个市民,上海市民,深圳市民,甘肃城市市民纷纷表示对于这些年城市发生的变化表示认可,认为城市的环境越来越好,最后强调是数字化城市建设成果举了四个例子,上海市民以后会有早餐柜,市民可以手机下单,方便接收到统一配送的早餐;深圳居民公交车配备了智能系统,公交车司机甚至可以控制红绿灯的变化,第三个是杭州西湖的市民可以通过手机去上传城区不满意的地方,扫码上传当地政府部门及时处理,最后是来自于潍坊市民,他是通过水表来智能监测独居老人的情况,如果12小时手表没有走字,那么当地社区工作人员就会及时上门。通过这些丰富实践,展现中国城市在数字赋能之后,对于市民生活一种更精细化的响应程度,所以今天我们话题也是围绕这个展开。
03:55在今天话题开始之前,我们首先要看一段视频,因为这次探讨的背景是有现场实际调研,在这些实际调研当中,我们的统战成员都看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04:00 (视频播放)
调研短视频,请点击链接:https://v.qq.com/x/page/s3269jjnexw.html?sf=uri
07:45本次活动由中共深圳市龙华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部主办,深圳晚报社承办,接下来邀请今天参与讨论6位嘉宾上场,他们是:
广州土人景观首席设计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委员会委员、文化部首届“中国设计大展”空间组策展人、2017、2019两届港深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委员《景观设计》学术主编(2013-2019),庞伟,欢迎您!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深圳市规划委员会发展策略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教授级高级规划师,邹兵,欢迎您!
知名战略咨询专家,香港城市经营研究院院长,兼任百县会(深圳)产业孵化器发起人,深圳市创新型城市促进会副会长,陈云岗,欢迎您!
龙华区民盟总支委员,龙华区政协委员,深圳市昱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注册物业管理师,张世连,欢迎您!
农工党龙华区总支党员,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高级规划师,首批国家注册规划师,龙华区重点区域建设推进中心总工程师,戴宗辉,欢迎您
致公党龙华区总支党员,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智慧交通处副处长、市政数局信息化专家委员会成员、龙华区“智慧龙华”专家,杨东龙,欢迎您!
09:22今天的探讨主题已经说了,但是今天会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会从规划和空间角度来理解什么是高密度城区,如何解决都市核心区的品质问题,第二个层次要从精细化管理治理角度,最后一个层次是数字化赋能,首先我要提出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高密度城区?如何理解高密度城区以及目前龙华所处高密度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首先请邹兵教授给我们进行一个开题。
09:50邹兵:城市和城区的密度高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拿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城市的高密度发展模式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城市进行比较,可能都只能算作低密度,他们的紧凑集约的用地标准放到我们这里可能都显得奢侈和浪费。
关于城市的密度我给大家提供两个标准,一个是我们国家的设市标准,中国大城市是常住人口100万,特大城市是500万,超大型城市是1000万;另一个是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国家对每个城市的建设用地控制标准是人均100平方米,这是一个相对紧凑集约的标准,大部分中国城市都高于这个标准。从这两个标准可以基本判断或者认识龙华高密度的发展状态。就像人经常要进行体检一样,一个城市或城区也需要进行定期体检来发现和诊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首先认识一下龙华作为一个城区的区位特点。我们经常讲,龙华是深圳的都市核心、中轴新城。虽然命名为新城,但实际上已经是一个高密度的建成区了,新增用地所剩无几。伴随着深圳特区40年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龙华由于地处邻近福田城市中心的良好区位,所以也是快速发展的地区。经过40年的高速增长,我们的龙华已经是长大了,长高了,也长壮了。但像人一样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和问题一样,也会产生“城市病”。所以迫切需要做一个城市体验,从高密度城区的角度来诊断一下,来判断一下我们龙华作为高密度城区的状态特征。
龙华作为高密度城区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人口居住高密度,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龙华常住人口是252.9万人,按照我国设市城市标准是2.5个大城市;那么从人口密度来看,在全市排名居于第三,仅比福田、罗湖人口密度要低。后面屏幕显示出来更细颗粒度的人口结构和分布特征,整个龙华区人口分布呈现于南高北低状态,南边社区可以看到很多超过了每平方公里7万人,最高达到每平方公里11万人,这是非常高的人口密度状态。
龙华高密度城区的第二个特征是人口跨区域流动性非常大。2019年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 龙华200万就业人口当中,有95万人是在龙华区以外就业的,只有105万在本地就业。这105万的就业岗位中,有45万人不是居住在龙华,但在龙华就业。这样造成的一个问题就是每天大概有70万人是来往于龙华与福田、罗湖、南山等原关内城区,另外大概20万人是跟旁边龙岗、光明、宝安来回,造成现在很大的南北向跨原二线关的潮汐交通压力。另外北边大概每天30万人是从东莞进入到龙华,这造成大量的跨市域交通。
除人口密度外,从开发建设来诊断龙华的高密度特征。龙华全区175.6平方公里,开发强度是63%,建筑密度非常高。通常一个地区的开发强度超过50%就已经是很高的标准。龙华目前人均建设用地仅44平方米,只有国家标准的44%。香港大概是人均37平方米,我们仅仅比香港多一点点。造成我们现在整个龙华区建设开发强度非常高,我们没有办法往外进行平面的延展,只能往空中生长。目前龙华全区建筑总量是1.4亿平方米,毛容积率达到1.27,超过香港和东京,仅仅比福田低一点。龙华是超高强度开发的地区。
从建筑结构分布来看,我们也呈现南北的差异性。南部是以居住为主,北部是工业为主。屏幕上面显示的这张图,可以很直观地显示出来现在整个通过体检,我们龙华的身体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图中黄颜色是居住功能,棕色是工业,粉红色是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服务,红色是商业,绿色是公园绿地。通常来说,各自颜色搭配较好就显示一个城区的各种功能是相对均称的分布,整个城区的身体是健康的。但是从龙华现在呈现整个城区的用地图来看,粉红色比较少,说明公共服务不够;绿色比较少而且是分布在城区周边,说明龙华不仅缺少公园,而且中心城区老百姓可达的社区绿地是很不够的。这是整个建设状况体检下来可以判断龙华的城区用地结构不是处于一个特别健康的状况。
这样一个状况会导致什么结果?首先热岛效应显著,全市来看,红色分布的地方就是热岛效应强的地方,龙华是比较严重的。回到龙华城区本身,也是龙华中心这块的深红色地方也比较突出。龙华的建成区与非建成区温度可以相差到7-8°C,国际上通行的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是温差小于2.5°C。这是整个体检下来反映的征兆。同时,全区公共服务和交通也承压十分明显。居住建筑占整个建筑的比例很高,位居全市第三;但是公共服务占比却是全市最末,说明全区的公共配套服务严重不足,人均环境质量不高。
我们原来的规划没有预测到龙华人口会增长这么快这么多,因此即使我们所有规划都实施了,还是不能满足持续人口增长的需求。所以未来我们的规划要调整,首先是要补足公共设施短板,这是我们未来规划重点,也是我们投入空间资源的重点领域。
经过体验和诊断后,需要开具药方,我们龙华今后该怎么办?第一个对策,肯定是融入整个全市整体发展格局。我现在也正在主持全市面向2035年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这个规划对于全市整个空间格局有一个统一安排,这个规划刚刚公示完,将进入法定审批程序。龙华今后有两个发展要求,龙华南部纳入深圳的都市核心区域,北部着力推进深莞一体化发展。基于这些对于龙华未来发展的认识,提出5点建议:一是是重构空间,要打造城区双中心,南部以北站商务区为核心,北部以鹭湖中心城为核心,打造龙华的南北双中心。二是优化结构,龙华用地结构的问题北部是工业过多,南部居住用地过多,职住不平衡造成严重的交通通勤压力,未来结构优化方向是南部增加就业岗位,北部增加居住空间。
三是要补足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增加绿色空间,特别是要在社区内增加街头绿地,社区小绿地,而不只是周边比较大的公园绿地。四是总体策略来说还是要控制人口规模和建设开发总量,我们已经到了非常高强度开发的状态,如果不逐步疏解非核心的城区功能,那我们是没有办法解决整个城区功能结构优化的问题的,必须从宏观策略进行整体优化,避免陷入“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恶性循环。五是更多是要全面提升社区功能和品质,凸显我们山水田园特色。谢谢大家的聆听!
21:00主持人:谢谢邹教授,听完您的讲话有两个印象,您说龙华人口是每平方公里1.44万人,我们之前做过新闻评论,在很多国家如果密度达到这个地步前途只有两个,一个是所在国绝对意义经济中心或者金融中心,像伦敦、纽约、东京都是,但是龙华还有保留相当体量工业经济实体经济比重,这个确实比较罕见。第二龙华是我们中心区,是我们门户脸面,很多人从深圳北站下车通过看龙华感受深圳城市化变化,不能等到人家坐地铁到福田、罗湖才知道深圳是什么变化。
今天还有一位来宾是整个龙华城市开发的戴总工,您自己对于高密度城区问题有什么意见跟建议?
22:18戴宗辉:刚刚邹总已经把龙华基本情况已经做了体检,我主要是做一些详细的补充。我们龙华有6大重点片区,支撑了一圈一区三廊发展的片区。南部是北站商务区,与之相邻的北边是龙华国际商圈,构成中央活力区,这两个片区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建筑强度也是最大。北部四个重点片区,构成数字经济圈。邹总认为南部应该增加工作岗位,北部应该增加居住,达到一定平衡,这个方面讲到点子上了。
我重点对南部高密度重点片区来谈一谈。目前六大重点片区密度最大的是龙华国际商圈,龙华国际商圈现在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4.6万人,平均容积率1.8,而且是以居住建筑为主。片区总建筑量是12000多栋,这里面居住建筑占了将近1万栋,而且又以四类居住建筑为主,有8000多栋,这样居住建筑在建筑面积总量占到了76.6%,1.2万栋中四类居住占了总量约67%,四类居住量很大,居住品质也有待提升。
下面我想以龙华国际商圈为例来谈一谈我对高密度地区规划与治理的初步看法。
龙华国际商圈在我们中轴重要的节点上,要跟北站一起打造成为深圳市市级商圈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交通及公共空间、公共配套缺口还是比较大,所以我们分析研究之后,首先重要的是要做好规划。现在龙华国际商圈主要是存量,建成度达到90%,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通过更新来求得规划发展空间。从前几年更新来看,对于增加公共配套、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化、广场等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在贡献的同时又增加了不少居住的量、居住的人口,对公共配套和交通产生新的压力,会带来了新的问题,所以我想规划过程当中首先要做好分析,要做好匹配,公共资源支撑发展密度强度相互之间的匹配性。
规划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析支撑能力,增量多少合适是要看对这个量的支撑能力,如果交通和公共配套设施,包括教育、医院、文化配套等设施跟不上的话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我们认为这个要做好匹配。首先是交通,轨道交通、公共交通要跟得上,先要看看高密度地区的交通问题,那么我们现在看一看我们罗湖、福田轨道密度,福田中心区轨道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了近89%,罗湖达到了85%,宝安中心区达到了79%,龙华国际商圈已确定的轨道规划站点500米覆盖率只有53%,而现状更是只有不到20%,常规公交站场缺口也比较大。而且轨道交通要增加的话难度大,因为轨道交通增加是系统性的,全市性的,不可能为我们一个地区单独增加,所以轨道交通的增加量是可以争取,但是能不能达成就不确定。这样从高密度地区交通支撑点上来看差距是比较大的。第二个关于公共设施,比如学校,龙华国际商圈现状人口达到75万人,现有小学学位能够支撑的能力是为48万人配套,有25万多人的缺口,初中学位只能为不到35万人配套,学位普遍紧张,所以我们的班级人数会比较多,如本来45人一个班,现在可能要到60个人。因为支撑缺口比较大,所以我提出来规划要控制一下建设总量,建设量与支撑能力要匹配。
同时还要做好空间方面的匹配,因为高密度地区重要特征就是密集,建筑密集,人口密集,空间比较小,公共公间比较少,如果不做好开放空间的设施,就会给人不舒适的感觉,这个不是我们高品质城市的状态,所以要利用自然条件,打通空间,提供创新空间,这是高品质城市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同时做好立体功能的开发也很重要,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中立体空间系统,这样慢行及交往的空间会更多。
第二个是更新要多样化。在龙华国际商圈内,现在基本确定的拆除性更新面积达到接近270公顷,占整个龙华国际商圈16%。通过拆迁可以获得很多贡献空间做配套,但是同时我们又产生新的需求和压力,所以要控制市场拆除重建式更新的冲动,更多是做好更新多样化的引导。可以划定有一定空间意义的旧厂房、旧村做一些创意的空间,国际商圈是老龙华的核心,所以这块是有龙华记忆的,有文化价值的,所以不能都采取拆除重建的模式。
第三,城中村走有机更新这块,这几年通过城中村十项整治有了较好的成效。但还要解决一些它更实际的问题,我们在上次调研的时候,看到了微棠社区做整治的时候创造了很多年轻人交往的空间,同时还根据年轻人的特点对室内室外空间进行了比较好的设计,人们进去之后感觉这个是我想来的地方,年轻人很多。我们也看了民乐村和下横朗新村,通过治理,环境景观管理都得到提升,根据调研的时候进行的走访,发现主要存在停车比较难、交往空间不足的问题。整治型的有机更新要根据各自特点做好规划设计,同时必须要考虑周边可能挖掘的空间,给城中村居民创造一个公共活动空间和尽可能提供停车空间,如果说周边有一些空地的话,不要全部作为增量空间建设,而是优先解决一部分相邻旧村停车和公共活动空间的问题,这样让旧村有机更新效果更好。走访的时候发现,容积率比较高的城中村也要求通过拆除重建的模式,政策要在这个方面做好引导。
我再补充一点,在总量的控制方面,建议不要以项目为单元来测算,而是将片区划分为若干个规划建设单元,在总量控制下,各建设单元根据交通能力、公共资源能力把量测算出来,再分配到每个项目上去,而不是相反。现在更新项目容积率测算有一些规则,比如轨道交通几百米范围之内给你多少系数,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系数,这样测算出来总量难以控制,应该在各具体项目留出一部分强度空间,可以拿出这部分面积作为我们政策性的鼓励。
36:15主持人:您意思是这样做还会有矛盾,旧村改造肯定加大容积率,但是新增配套设施不足于满足因为调高容积率新入住人口的需求,不解决彻底历史欠账问题。
36:30戴宗辉:比如,原来是工改居这块,更新前的工业是没有学位等这些配套需求的,但是工改居了就有需求,项目也贡献了一个学校用地,单个项目测算之后学位够了,甚至还多几十个学位,但是边上有些项目是无法贡献学位的,那么总学位数就不够了,又会产生新的配套缺口。
38:25主持人:总结您的意思,在龙华今后片区开发包括相关政策,一定要直面目前民生配套巨大缺口的现实,确定性相关政策的时候要尽快先把短板欠账补上。
38:43戴宗辉:对,更新多样化目的也在这里。一个总量控制,第二个在单个更新项目容积率计算上面要留出一部分用于奖励。比如像香港,如果你的项目能够贡献一定面积的公共活动空间,在计算容积率上可以奖励你一定的建筑面积。就是说可以在政策上规定,留出一部分容积率指标来用于鼓励性的,比如说你提供什么样的公共场所,多少面积,我可以给你奖励多少容积率,这个奖励容积率在他做设计时用来浮动的。
39:17主持人:这个在市里还是区里?
39:19戴宗辉:在计算面积容积率方面政策有具体的规定,我理解这应该是个上限值而不是必达值。比如计算容积率时有一个与地铁站距离的修正系数,地铁是市或区的资金投入,与更新项目本身投入无关,项目因此已经有了价值获益,这部分的容积率应该用来鼓励项目额外贡献公共空间来取得。这块是否可以由区里制定鼓励政策,个人看法应该值得研究。
40:00主持人:您也面对很多现实问题,通过刚才两位专家分享,通过邹教授分享我就知道,目前整个深圳市人口密集情况落实到龙华区,其中有一个短板,第一个是职住平衡问题很突出,大通勤,既有大量非在奔去就业人口也有自己本区就业人口住在别的区,通勤压力很大,第二是绿色生态绿地都靠近周边,跟居民区距离有点过远,第三城市热岛效应比较凸显。可以看到在国土规划上面,一个方面通过全市统筹调度解决部分问题,但是核心还是需要龙华在具体执行上面想一些办法,那么通过刚才戴总的想法,深圳市对于每个区域发展考核应该有一个标准,比如说我们经常谈品质,品质背后实际上是有标准,像您刚才说的人均绿地,人均学位,卫生,能不能达到这个标准,如果龙华目前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还差得很远,可能先要在所有城市项目安排上先把欠账补起来,对于这个问题我想问一下庞伟老师,在规划空间解决包括政策制定上面解决高密度城区品质问题?
41:36庞伟:我刚才听前面两位老师的发言,虽然我自己在深圳包括龙华都有一些设计工作,但今天嘉宾之中我是唯一户籍不在深圳的,这让我与诸位有不一样的观察视点,正巧昨天深圳设计促进中心谈城市安全的论坛我作为演讲嘉宾也参与了,这两天脑子里热的,都是深圳。刚才听到龙华要打造高品质城市空间,我觉得这很好,但可能要在政策和实践之前,需要有关键且不能省略的一步:观念的辨析和讨论,什么是高品质?这个是我们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城市的高品质是不是一定是高大上的东西,金光闪闪的东西,把这些东西当作高品质,然后把那些正常的、日常的、平常的东西当作高品质的反面,搞大拆大建,搞表面意义的城市美化?可能就是一个歧途。
城市这个词可以解析一下,城市由两个字组成,市是交易,是商业活动,是经济生活;城是城池,是防御,并非只有古代的城市有防御的任务和功能,今天城市依然需要防御。自然灾害(洪水、台风、虫害、地震…)、病毒瘟疫以及敌对国家和恐怖主义,都需要防御。眼下,我们尚未走出这场严重程度足以影响人类命运走向的大瘟疫,这次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比一战二战加起来的死亡人数都要多了,数字还在增加,这样大的事情发生过后,难道对于我们规划思想,环境思想,对于我们城市战略没有一个深刻的影响吗?这是不对的,所以城市品质首先要安全。疫前的畅销书《未来简史》不是宣称,我们不会有大的战争,不会有大的瘟疫,不会有大的饥饿……许许多多乐观思想,我们目前很多规划就是乐观年代延续下来的,几十年太平时光,对科技和全球化的信心,这是这些规划的潜台词。这些规划是不是需要检讨?安全意识足够与否?有面对不确定性世界的心理和物质准备吗?
还有生态的危机,气候危机。龙华就更典型,龙华的生态欠账太多了,无序和密集,是另外一种深圳。如果完全按照罗湖发展到福田这种模式来看待,实际上它还是拆了关的关外深圳,这个深圳即是机遇又是挑战,挑战居多,这样的地方怎样衬得起深圳?龙华怎么走一条不同福田的路?深圳是我们中国城市的先进模版,如果你是跟随者而不是领头者你其实是不需要思考,但是你是领头者,你代表着先锋先行的含义,而你又不思考,那这个问题就很可怕,领头的人一定要看路。深圳的路从一开始带着探讨,带着争论,很多争论。我们说回今年的不幸,除了疫情进入第二年,没有结束的迹象,欧洲还有大的水灾,然后是我们中原地区的水灾,昨天有深圳专家讲把郑州那场大雨放到深圳估计也是要出大问题的。深圳历史上出过很严重的水灾的,我看过一张旧照,当时尼泊尔总统访问深圳的时候,是拿疏散艇疏散出来,对吧,如果不讲安全哪里有真正的品质?龙华公园太少、绿色欠债的情况下,太强调做精品公园和所谓精品绿化是很令人质疑的。把模纹花坛修建植物彩叶装饰植物这些东西当成精品是有问题的,人工干预太多, 不是真的绿色,国际上说的绿色,强调的是人的干预要少一点,自然在哪里?一点真实的自然都没有了。
我们或者可以跳开龙华,看看光明怎么样,坪山怎么样,他们都在探索不同的关外地区成为深圳的不同的模式,多元化赋予我们有很多机会,有很多社会工作者,包括一些城市学者在龙华的基层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工作,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高品质,不少工作坊和研讨带来了很深的思考讨论甚至有争论辩驳,高品质不应该只理解成为一种量化的东西,和一些闪闪发亮的东西,我觉得如果这样可能为我们工作带来很大的误区跟盲点。最后提一句,前两年,我在深圳领导和朋友们的支持下做了全国第一个纯粹让自然说话的公园,深圳国际植物学大会纪念公园,这在其他城市是不容易的事情,却在深圳做成的事情,谢谢深圳。
49:26主持人:庞老师谈的很好,谈到城市安全观,前面两位专家谈到生活苟且,教育医疗资源迫切,您谈的是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49:50庞伟:那不是远方啊,那些灾难不是远方的传闻,就在我们面前,不好意思,我一定要坚持一下,所有不安全的东西不在远方,就在诸位眼下。
50:06主持人:特别是涉及到城市防控排道的问题,以前我做评论的时候,深圳好几年都没有看到看海的照片了,以前只要下暴雨,朋友圈里面有地区水积,今天有说到了南坑村,我印象当中,我当记者的时候,南坑村只要暴雨过后,以前也有水积,但是不知道现在情况怎么样了,但是最起码现在可以看到深圳在治水上面花了一千多亿,在特区建了那么多排水管网,应该说最近在特大暴雨情况下各个区域还是有水库,但是整体上大面积大范围的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件,第二个是城市管理者执行比较及时。这个及时涉及到今天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在这样高密度城区包括我们都市核心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刚才说到规划问题,硬件问题,现在谈一谈治理的问题,在治理话题上面首先请陈老师给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观察。
51:15陈云岗:我想关于治理上可以用理科方法,文科方法,我用文科方法来谈一下城市治理。我在深圳工作生活差不多二十五六年的时间,龙华区372个城中村,这是让我叹为观止的数字,让我很惊诧。372个城中村包容了龙华区三分之二的人口,在这样的视角来看贡献是极大的,站在2021年的秋天这样的肯定极其重要。深圳是观念创新科技创新系统创新的城市,所有的奇迹是过去时,遥想2030年,2045年甚至未来50年的深圳将会怎么样?今天的龙华区是不是深圳简单有机的构成呢?其他市区版本的复制蔓延呢?我认为不应该这样,因为城市基底不同,深圳过往一直有关内关外之分,龙华区现下承担着深圳中轴城区和全球创新城区的全新角色,但全球创新城区是一种结果,这种结果的起端是基于观念的创新,基于未来的创新,到目前为止我个人没有看到更多比例的创新举措。就高密度城市治理的挑战,龙华区应当看到深圳作为移民都会,对于生态多样性跟文化多样性有着特别的需求。今天我与大家中带你探讨城中村治理问题。
城中村是城市记忆的保障,深圳特区四十年,百年时光很快就来了,但我看到关内到关外几乎加速拆光光,城市更新变成城市“更”新!现在要求高质量发展,需要切实保障民生福祉,如何从全球创新城区的诸项指标当中去探讨372个城中村的全新可能性?不要忘记,龙华区是从村落里发展起来的高密度城区。
我本人对城中村是有感情的,因为我来深第一站是福田区的上沙村,然后是龙华的民乐村、之后是到南山区的平山村,还有大鹏那边的东山村。我现在住的小区旁边就是南坑村。想起一家家小店,一个个老人,令人十分怀念。深圳人信奉时间就是金钱,但生命就是生活时光呀,值得龙华人,值得深圳人反思,我们的生命到底是如何构成的?
我主持的独立智库是城市经营研究院,有着独特的城市经营理论、模型和实践心得,在这里从生态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多个维度,给到龙华区城中村治理三项建议。
第一项建议是持续加大市民参与村中村的力度,包括应有的广度、深度、密度和强度。市民参与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常识,但我们到底做到了什么水平,力度到底有多大?物业做物业关心的事情,街道做街道负责的事情,好像已经很忙碌,但是从市民参与的指标看去,可能是10%都没有做到!我们的市政偏好治理和管理,但往往忽视了疏导和统合的价值。市民参与,意味着当下的龙华是不缺街头绿地的,不缺阳台菜园的,不缺屋顶草原的。数字治理固然很好,但天眼归天眼,抵不过相互关心的大众之眼。龙华区如何率先在全市,在全省,推动市民真正参与城中村治理,这是一篇不亚于土地整备、不亚于产业升级的大文章。
我想请教咱们在座嘉宾包括手机屏幕前的听众,扪心自问,关于我们所在的城市议题,作为普通市民,你有什么机会去参与,你参加过多少次,还有最重要是——你主动参与了多少?我个人认为,城中村是龙华区最宝贵的宝藏。
第二项建议是利用城中村资源推动创意创业创新分布式集聚。龙华区目标是2030年成为全球创新城区,正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与时尚产业。新兴产业也罢,时尚产业也罢,疫情到来的时候居家办公成了全球浪潮里的终身事业场景,龙华区真的需要那么多的传统工厂、那么多的摩天大楼、那么多的商业街区吗?未必!未来产业数字化、分布化、生态化、多元化,龙华推动的新兴产业与时尚产业,最重要的是价值创新,尤其是生态价值创新、科技价值创新、社会价值创新!无论是空中花园,还是科技走廊,还是海绵城市,龙华区有机会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城中村资源,大幅度推动创意创业创新“三创”工作,成为充满活力、多元交互、未来感知的中轴新城。这样的策略落实,这样的路径安排,这样的要素配置,自然能够解决所谓“城中村治理综合症”。我不反对在全市规划发展的高维进行拆建式的适度城市更新,但一定要慎之又慎,尽量少动作。龙华区的每个城中村,都有机会成为创业创新的天堂。
第三项建议是鼓励支持社会价值优先型组织持续涌现。在龙华区,已经有不少创新性社会组织,但需要培植更多,支持更强,范围更广,促进横向连接和纵向打通。社会价值优先组织的工作不仅仅是一纸政府服务外包式样的合同,用简单交易型的方法很难做到真正破解龙华区城中村治理的难题和挑战,反而是采用中医药调理慢病的理念,广大城中村民就会被激发,被熏陶,被参与,进而积极参与、主动贡献、共享成果。因此,建议龙华区在更高决策层面,推动社会价值优先组织的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项目管理,形成全新的社会治理经验。
今天站在同心龙华议政厅的我,是一个对于城中村倾注很多情感的中年人。城中村是城市文化海绵体,是城市记忆传承地,同时也是青年文化创新体,希望龙湖区加大深入探索力度,在深圳创新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维度上更大作为。
1:01:43主持人:您把高密度话题落实到人的身上,落实到人与人关系身上,这个是思考这个点,很多谈到人口的时候过去人口是负担,觉得城市人口是不是过多了?还有一种观点人口是财富,还是要看城市如何对待人,到底把人当作财富还是把人当作负担。
刚才是在专家分享时候谈到一个话题叫做城市体检,就是在打造真正让百姓成为城市公共空间,成为百姓幸福家园,国家会拿出客观话题就是城市体检,那么我想请问一下张老师谈一下这个观点。
1:02:38张世连:庞伟老师说到城市核心人居环境品质的问题,我在闲暇之余我也思考过,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我认为城市核心人居品质环境问题首要是安全问题,其次是便利,最后才是高效,往往有时候高效会带来更加负面的影响,所以我今天主讲是借助主持人的城市体检话题,题目是开展城市体检,精准治理城市病。。
我这个问题既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理论问题,是一个TO BE OR NOT TO BE 的问题,是一个为而不为做而不做的问题。我们主持人说了新闻联播也播了城市体检精准治理的问题,对于城市体检精准治理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举措。
我今天对于龙华调研和走访发现了我们龙华区存在这种“城市病”,所以要精准整治。我是以龙华街道调研这块跟大家谈一谈,刚才邹教授说龙华人均每平方公里是1.44万人,龙华街道每平方公里是4.27万人,是全市平均水平4.8倍,是全区2.6倍,而且我们电动电车充电难,停放难,乱停放的问题尤为严重,给我们龙华区253万人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前一段时间龙华区领导说其实实际人口已经超过300万,电动单车安全隐患问题大家应有所耳闻,在室内充电,把电瓶拿到住宅内私自充电,停车乱停放,停在消防通道,还有包括龙华多个地铁口电动车无序停放问题,这都需要政府拿出措施,精准整治。
在此问题上要多措并举,今天说到TO BE有作为的角度来看,我们龙华街道其实是走在了前面的,龙华街道在人民路两侧空地处修建了充电雨棚设施,从这个先行先试的角度极大方便了我们骑单车居民停放、充电便民措施。通过走访调研,像这种在主次干道两侧有9720米能够建电动电车充电棚,能够建设1万以上充电口,龙华街道电动单车是12.5万,按照消防相关规定3:1去配备,还缺不少于1万个充电口,所以这个正好能够缓解当下充电难,停放难,把电动电车棚建设好之后再加上共享单车的管理模式,使它成为有序停放、有序充电,让第三方经营管理,整体电动电车的安全隐患会大大减少,这样也会疏解居民停放难、充电难的问题。
除此之外,2021年2月10日市政府发布了《深圳市多功能智慧杆基础设施管理办法》,这里面明确了大力发展多功能智慧杆的建设,因此我建议把多功能智慧杆跟充电桩一起建,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整个深圳市在主次干道上有8万停车位,在主次干道建设5G,视频,监控,现在已陆续展开,但是充电设施还没有纳入到这块,但是我们政策方向已经做出了指引性方向,这个要建设起来意义非常大。在浙江舟山出现了,在深圳大族激光工业园园区也出现了,包括5G、监控、视频、灯杆一并建设起来了,效果非常好。我说多功能智慧杆跟充电桩一起建是对于未来汽车一种持续增长的补充。另外包括建充雨棚也好、多功能智能杆充电桩也好,这些充电都在室外。大家可以了解到,德国大中型城市是禁止汽车入库充电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所有这些电池都是锂电池,在地下车库因潮湿产生电短路容易引起火灾,引起火灾消防车进不去,救援不及时,那么像我们深圳成片楼宇一烧起来可想而知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另外在今年4月份,在成都有一个社区,电动单车充电的时候发生火灾,200多辆电动车全部烧毁,那个视频在网络上可以看到,非常触目惊心,但是又离我们建筑物比较远,又没有烧到我们建筑物,所以这个充电设施我们要去努力把它放到室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是多措并举,需要我们政府层面大力推进,龙华街道先走出一步,充电雨棚的建设起码对于我们解决电动单车停放难、充电难这块迫在眉睫的事,这是我们一定要做的。
1:12:13主持人:您通过调研提出非常具体解决方案跟建议,特别是龙华辖区比较突出电动车的问题,电动车问题有一个补充建议希望电动车各地方政府对于电动车态度是又爱又恨,城市规划没有预留空间,现在居民走路上如果不开车走在马路上,电动车对于个人来讲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1:12:50张世连:其实电动车便利角度来说,在次干道去建设充电桩地方,我们出行去充电去停放,然后坐地铁去上班了,让居民充分体验便利甚至增加居民的幸福感。
1:13:22主持人:这就是社会现实,到泉州刚获得世界文化遗产,泉州是以电动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希望把电动车服务跟规范化治理能够结合起来,一并推进,这可能也是社会上另外一种呼声。
我们现在进入第三个环节讨论数字赋能,因为龙华已经自己提出打造数字经济示范区,整个深圳对于数字经济是高度重视,通过这次疫情发现数字对于整个城市高密度城区治理上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说经历过全民核酸检测,我们以为拿出我们二维码,一扫码就可以进行核酸检测,实际上峰值流量一旦达到1000万2000万内的时候,一天内检测的时候比阿里他们做的双十一还吓人,所以城市数字架构要符合高密度人口的需求,所以从这些细节当中再来探讨,如何在龙华去实施有效数字治理,我们首先请杨老师您是管智慧交通,对于这个方面您对龙华有什么方面?
1:14:40杨东龙:我理解这里面的关键词是数字化,我们先看看国家层面,其实国家这几年非常重视数字化的发展,提出了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数字政府、数字治理等等这些词汇也成为日常生活当中高频词,数字治理,数字化正在驱动我们的深圳方式还有生产方式以及治理方式,发生了变革,我还注意到我们龙华区十分重视数字龙华的建设,把数字赋能作为城市治理一个重要抓手,在城市建设方面打造了一系列的样板案例,例如刚刚提到的智慧龙华运营管理中心防疫大脑系统通过对于行程轨迹以及健康码信息以及视频等等一些数据,进行了融合应用,编制了一张精准防疫控制网,使一线防御工作更加精准高效。
例如昨天,这两天正在举办的2021年全球开放数据应用大赛,龙华区也是作为全市唯一一个区级承办单位,在龙华区的十四五规划当中更是看到了规划当中专门用了一个板块内容,描绘了坚持数字赋能全方位打造三位一体数字龙华美好愿景,可以看到龙华区在数字化发展路上是已经走在全市的前列,而且是精准把握未来城市治理的脉搏。针对数字赋能方面简单提三个建议,建议依托智慧城市龙华大脑加强应用场景打造,鼓励各单位,各社区,各街道在现有智慧大脑基础上因地制宜,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以及提升市民体验打造各具特色的应用场景。
第二个要加强数据开放,在今年7月也就是上个月深圳市刚刚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在数据开放方面龙华区可以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一个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探索政府共享,市场服务市民的数据开放新模式。
第三点就是建议要加强数据安全能力建设,6月份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把数据安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龙华拥有国内领先的科技企业,可以在数据安全能力建设方面,谋划建设一批数据安全能力平台,制定龙华引领地方标准还有全国标准,培育一批全国性重点企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1:19:04主持人:非常感谢杨处长,我们自己探讨这个问题发现,刚才很多专家谈到创新思维去面对高密度人口城区的问题,很多传统问题,比如说100辆车只有30个停车位,就算你是花钱想尽各种办法但是客观难题很难短时间解决,如果数字赋能可能人的出行需求没有那么多私家车,出行需求依然可以得到满足,这种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我不知道在座专家对于龙华数字赋能有一些自己看法以及感受包括实践。
1:19:56邹兵:我简单谈点个人看法。数字龙华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重点是数字产业,龙华有很大发展前景;另一个是高密度城区的数字化治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高密度城区治理面临的更大挑战和难点,首先是空间资源高度紧缺,高强度高频度人类活动是被压缩到非常紧密的时空范围里,造成所有的矛盾冲突风险都是成倍叠加,形成巨大的压力,必须有不一样的治理方式。如果在资源相对宽松的环境下,矛盾冲突没有那么尖锐的地区可能就不需要采取这样的治理手段。深圳和龙华发展到这样的高密度阶段,必须让我们城市运转更加聪明智慧,必须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更加精准施策。一方面是提高各类资源周转利用效率,包括路边停车等很多功能复合和转化;另一方面是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应对台风暴雨高温水涝等各种自然灾害,以及火灾,传染病等城市风险,我们必须要有非常高效的应急救援响应举措。而把这些都必须建立在一个高度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治理机制基础之上。
1:21:56主持人:还有一个感受,您谈到的层面,还有一个是数字治理的时候发现这个社会有很明显趋势,看龙华统战部带领调研人员发现,龙华很多社区已经由过去打工人群现在变成了有50%是高学历,甚至是大学以上人口群体,也可能从此以后面临一个转变,过去叫做打工者的城市,铁打深圳流水的务工人员回到家乡,现在很可能越来越多人扎根这个城市,过去这么多年变化包括最新人口普查,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市说到做到,深圳人口进度来说深圳是居于城区,从陌生人社会只是到这里住上几年将来离开缺乏参与社会公共治理积极性,那么到了现在越来越多人真的要把这个地方当作家园参与治理,从这个层面上,我也相信咱们作为物业公司领域的人会有深刻的感受,我不知道张总您在从事这个领域有没有发现这种转变?
1:23:20张世连:转变是很大,包括现在深圳入户这块门槛提高了,可以直接反映到来了就是深圳人,素质整体在提高,就需要在我们产业上结构,人口分布上要精准化布局。
1:23:54主持人:精准化布局。
1:23:56陈云岗:我补充一点,因为刚才讲到高密度城区治理,我们肯定是要围绕龙区区的战略发展目标展开的。从产业结构看去,龙华区正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时尚产业,深圳的入户也会水涨船高,这是城市经营和治理过程中的自然发生情形,不可避免。在这样的条件下,第一点是如何真正保证个人的数据安全,一个人、一个小家庭、一个小团队,都是数据的母体和载体。数据抓取、数据管理、数据共享,有着被动和主动的分别。基于个人和家庭的数据,应当激发市民主动参与和贡献,促使有效性更高、活跃度更高,而不是被抓取被数据。
因此,龙华应当做基于现实市民福利和未来应用场景的数字矩阵。深圳已经不是一座来来往往的移民城市,设立特区以来的新深圳人代际正在形成。从龙华区或者全市角度应该去做好多种基于民生产业的数字矩阵,满足3000万人口当量的超级度都会需求。不少专家说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了,但在我眼中从摇篮到百岁高龄,一个人的生产和消费贡献是巨大的。在产能过剩的新时期,先进消费力变成最好生产力,那么对于龙华区来说,如何做好基于个人、基于家庭、基于社区的生态数据、健康数据、文化数据,就成为不可推却的责任。如果做好这样的矩阵安排,结合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趋势,数据产业就能够成为蓬勃发展的民生产业,成为持续活跃的幸福事业。高质量发展、更美好生活,这就是我们高效能政府或者是高密度治理的核心目标。
1:26:44主持人:我们前一段时间看到北京城市更新现场片子,当时是街道办副主任或者是社区书记,一个年轻人,因为北京社区改造,大家很多人知道老年人反对,他随口爆出了哪一栋有多少65岁以上,包括70岁以上,赢得现场用户跟群众支持,人掌握精确数据之后很容易让人信服,但是数据治理同时存在另外一个问题是窗后期,当社会公共灾难发生之后人们对于数据是不敏感,一旦当风平浪静人民又对数据变得非常敏感,所以您觉得在数据参与城市治理上面有人说是窗口期,政府要好好抓住这个历史期,您对这点怎么看?
1:28:02庞伟:我觉得我还是从环境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之所以作为一个地球,我们称之为家园,是众生的多样化跟平衡,我们现在看到的事情,管制社会的机器可能是国家政府或者是叫什么,越来越聪明,聪明到不可思议,但是作为个体我们想取得一定进步非常难,我本人从小到大进步就非常少,甚至还在退步。所以我也担心,这个平衡越来越难了。确实我们很多的社会问题是基于我们治理瓶颈,数字化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抓手,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聪明是好事,过去很多坏事是因为管理社会的人智力不够,脑子糊涂,乐观一点说,那么到了计算机时代这些问题会好一些。
龙华如果在数字上想有所作为这是很好的事情,刚才说到我们社会的很多问题是来自于智力瓶颈,整个社会智力上去是很棒的事情,另外一个方面如果能够努力致力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从全人类角度大家担忧最多就是数字对于人的私隐的侵蚀,对于人的边界的侵蚀,如果在这些方面龙华能在全球做很好探索和实践,那么对于未来新世纪文明来说就是很大的进步,而不仅仅单是个赋能,这是文明贡献。今天讲的有点远,抱歉。
庞伟:从个体角度怎么赋能,但是会带来很多便利,另外一个方面怎样更好保护自己,怎样让我自己龌龊小主意不犯罪,比如说我喜欢的女生,这是人很美好的东西,如果这些东西迅速被东西侵蚀,每次上网痕迹,要知道互联网发展技术革命跟军事有关,第二跟龌龊面有关,早期互联网有一半甚至更大比例是跟情色有关的,所以对自己对于人类社会要有较为的胆量化,不是越高尚就越好,生命是一个完整丰富各种色彩的集合。
1:32:03主持人:现在进行社会治理用数字赋能方式,但是现在在互联网时代社会性死亡频发,很容易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深圳做了数据条例,这个是很重新,对于数据定性做了很多进步,做了很多原则性规定,但是具体怎样落实需要去学习一下。
1:32:39庞伟:我今天整个话题就是高质量里的安全,高品质的中心话题也是安全,城市让我安全 ,数字让我安全,那么城市和数字就都是很正面的东西,就都是好东西。
1:33:10主持人:杨处长专门抓智慧城市,可能您抓的是硬件,对于刚才的担忧,您觉得咱们龙华是不是有先行先试,在一些领域率先迈出步伐的基础呢?
1:33:25杨东龙:数据安全这个隐忍度像一个人疼痛的隐忍度。一个女孩子打针可以哭的死去活来,但是她生孩子可以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隐忍度通过不同场景,不同阶段会发生变化的,所以我们要打造数据采集,共享、使用的整个体系以及规则,这个规则不是一个硬邦邦的,而是居于弹性,分级分类,根据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不同时代自身演变不断进化的体系,只有这样子才能让我们整个数据开放,即能为我们所用又能减少对我们隐私侵害的危害。
1:34:40主持人:那戴总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你是做重点开发,也是会用数据开发在工作当中。
1:34:50戴宗辉:我们做规划统筹这块也需要用到数据,现在规划手段跟20多年前规划手段不一样,以前靠人工去调查,比如说调查交通量是数车,现在不需要了,有大数据。所以龙华高密度是需要智慧管理,要使高密度城市管理智慧化,这个一定要加强,因为龙华现在是全市率先完成5G设备安装的区域,我们有这个条件,同时我们龙华目标是打造数字龙华,所以这个空间是非常大的,而且在调研的时候,发现城中村数据化管理,智慧管理已经开始并且是做得很好。我们到微棠社区,他们用了很多网格管理手段,去登记用了人脸识别,就不需要网格员去识别了,到这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清二楚,那么我们到民乐村,比如刚刚张总说的电动车充电问题,如果他把电动车扛进楼充电,这栋楼就变成黄色的警告,你有危险,如果你受到警告不整改就变成红色,这样就对业主出租产生影响。我相信随着我们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那么用在城市规划跟城市管理方面这个方面数据会越来越聪明。
1:37:42张世连:我们上次到观澜河去调研,打造观澜河生态圈把数字建设融入观澜河畔建设,上次调研有所感受,特别是要注重观澜河畔两岸居民密集大的地方两岸联通,现在包括湿地、绿道一些花卉景观等都已经开始建设了,如果两岸的联通设施融在我们城区5G建设全部铺开的同时,再把观澜河畔这块在融入数字建设,我认为极大释放我们公共空间,让龙华居民真正体验到幸福感、获得感。
1:38:45主持人:今天围绕三个话题,第一是规划空间布局角度,邹老师还有戴总从龙华区高密度什么情况,都市核心区有什么要求,目前龙华区差距在哪些方面,第二个话题是精细化治理,陈总还有张老师各位都围绕着从人文角度从社会角度参与治理角度,从我们一线包括电动车社区是怎样解决有具体实践经验,最后数字化赋能,在我们市场深圳市交委还有庞老师每个嘉宾都谈了数字赋能一些看法,那么在今天进行完以上讨论之后,现在请各位嘉宾在我们底下有一个小白板用一个词总结您今天的观点以及对于龙华未来城市解决高密度城区问题,提一个希望或者关键词的总结。
1:40:40邹兵:体检。通过定期体检跟诊断让龙华更加健康,让我们家园更加美好。
1:40:58戴宗辉:有机,希望更多的通过有机更新,解决龙华高密度城区一些问题,同时不产生少产生新的问题,让城市更美好。
1:41:10陈云岗:耦合——耦合城中村,营造新龙华。
1:41:27张世连:共享,尽最大努力,释放公共空间,借共享电车成功管理经验,对电动车实现停放充电精准管理,在此也提议,在深圳推广共享电动车,降低电动车增量起到缓解作用,谢谢。
1:42:02杨东龙:流通,数字化关键在于数据流通,数据只有流通起来才能迸发生机,创造价值。
1:42:25庞伟:安全,我们是几十年最没有安全感的时候,这个时候拿这个词用在规划思想,用在我们数字建设,人类离开安全,其他一切感觉,一切东西都是空洞的,今天高品质一定意味着更加安全的环境,谢谢。
1:42:57主持人:那么各位嘉宾分享完之后,我作为本场活动主持人自己也写了关键词,叫实效,是评价今天论坛活动。
今天大家经过深入调研,拿出了一线一些针对龙华的意见建议,还有包括来自市里专家学者和国外专家学者,对于龙华推动高密度城区治理,从规划空间、治理数字赋能等各个方面都说了很多真知灼见,这些内容被龙华区委统战部形成文字报给龙华区委区政府作为决策参考,同时我们承办单位深圳晚报会把各位嘉宾发言的内容在各大媒体平台分发,今天十一期“同心龙华”议政厅活动今天在此告一段落,谢谢大家!
短视频直播,请点击链接:https://v.qq.com/x/page/s3269g7krxi.html?sf=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