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石油经济史最大的启示
发布日期:2020-03-13 14:54:24
作者:冯煦明
换个角度来看,石油总归会有用完的一天,但这种探索、冒险和创新的精神,才是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可以长期依靠的原动力。未来的国际竞争,从根上说,将是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创新和改革的竞争。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石油开始大规模应用开始至今,石油经济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那么,这一百年的石油经济史,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在深入分析各种历史事实、案例资料,反复思辨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的兴衰、石油企业的组织变革之后,我得出的答案是:百年石油经济史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不在于石油本身,而在石油之外。
尽管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石油作为一种能源对于现代经济越来越重要;但是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并不是石油,而是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这种探索和创新精神不仅对于经营企业是需要的,而且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至关重要。
在整理本书书稿的最后阶段,我受单位安排,正在甘肃敦煌的转渠口镇挂职工作。现在的人们都知道,敦煌是一个文明中外的著名旅游景点,有莫高窟,有阳关、玉门关,有鸣沙山月牙泉,交通基础设施也比较便利,有汽车站和火车站,也有一座机场。现在的人们还知道,敦煌在古代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是多元文化交融荟萃的地方 。
但现在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从明朝嘉靖三年中央政府下令闭锁嘉峪关之后,敦煌就已经不再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在此后长达四百年的时间里,敦煌只是地处中国大西北漫漫戈壁滩深处的一个小城镇,孤悬河西走廊的最西段,距离省城兰州的距离比距离新疆首府乌鲁木齐还要遥远。
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封闭而且落后。既没有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交汇和文化繁荣,也不像如今这样以文化旅游业驰名海内外,甚至在明代很长一段时期里,敦煌完全被中央统治者所放弃。
由于明代的闭关政策以及海洋贸易的兴起,古丝绸之路的繁华和敦煌在历史上的辉煌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被尘封于历史。
如果时光回溯一百多年,在莫高窟尚未重见天日之前,不要说普通人中鲜有人知道敦煌,即便是专业的历史学者、文化学者对于敦煌也知之甚少。
但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下,以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为代表的一批探险家长途跋涉,历经艰难险阻,先后来到大漠戈壁深处的这座小城镇。
他们考察历史遗迹,发掘文化残存,同时以不公平的手段,从道士王圆箓手里半骗半买,拿走了大量的宝贵文物资料。
在敦煌博物馆里,我看到了一组斯坦因1907年和1914年在敦煌探险游历时拍摄的照片。
其中既有玉门关小方盘城等历史遗迹的照片,也有大量反映当时中国西北农村、农民生活风貌、和农业生产景象的照片,包括建筑、服装、耕作场景等等。
从照片拍摄地点之分散、内容主题之广可以推断,斯坦因并不仅仅是为了莫高窟藏经洞中的经卷文书而来。
他还在有意识地探索、体察这块陌生的土地,以及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和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我努力的去尝试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动机促使一个欧洲人冒着渴死、饿死、失踪、或者被打死的危险,穿越大陆,跨越文化的阻隔,克服语言交流障碍,不远万里来到这大漠戈壁深处。
没有机场、没有汽车,只能骑着骆驼或者雇佣当地农民的毛驴车。
没有宾馆、没有饭店,需要自带十天半个月的干粮。
甚至没有正规的入境身份、缺乏基本的法律保护,人身安全随时面临威胁。
学术热情当然是一种解释,捷足先登窃取文物、获取财富也可能是一种解释;但是我想,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其背后的都有一种精神在起支撑作用,那就是探索、冒险和创新的热情。
斯坦因和伯希和来到敦煌的时间,正好也是欧洲人最早开始成规模地探索、开采和使用石油的时候。
在石油经济早期的历史上,也发生了大量类似的故事。
威廉·诺克斯·达西 (William Knox D‘Arcy)是英国的一名业余地质学家和工程师。1901年,他前往波斯王国游历和探险。他成功地说服了波斯国王授予他一项王室特许权。按照这项特许权,在接下来六十年的时间里,达西可以不受限制地在波斯土地上勘探开采石油。
作为交换,达西为此向波斯国王支付了两万美元报酬,并承诺,在今后的石油销售收入中,波斯国王可以按照16%的比例分成。
1909年,在这份特许权合约的基础上成立了“盎格鲁-波斯石油公司”(Anglo Persian Oil Company)。“盎格鲁-波斯石油公司”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国际石油巨头“英国石油公司”(BP)的前身 。而英国石油公司直到一百多年之后仍然是世界上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石油企业之一。2016年,这家公司在《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名列第十位。
斯坦因和达西故事的背后,与哥伦布航海发现新大陆,与牛顿和达尔文探索物理或生物世界奥秘的故事,与欧洲殖民者奔赴世界各地开拓殖民地的故事,与阿蒙森和斯科特各探险南极的故事,或许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这些故事的主角中,有海盗、探险家,有传教士、商人、外交官,也有科学家、工程师、贵族、毕业于牛津剑桥的社会精英;但是如果抛开身份和道德褒贬不论,这些人身上都秉承着一种精神,一种探索、冒险和创新的精神。
由于主题的关系,我们在本书中没有大量涉及石油经济早期的历史,但我想有必要在结尾部分特别点出来。因为这种探索、冒险和创新的精神是百年石油经济史的一部分,研究这种精神、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是百年石油经济史带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之一。
实际上,直到如今,这种探索和开拓的精神仍然是石油行业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中国的科学家、工程人员、和企业家仍然需要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深入戈壁,扬帆大海,在非洲或是中东等异国他乡进行跨文化合作,常常与商业风险甚至生命风险为伴。
敦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是古代中国经贸开放时期的一个典型标志,也曾经长期是开放经济的受益者。
敦煌辉煌的历史同样也受益于探索、冒险和创新的精神。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商人,不远万里背负行囊、人挑畜驼,不畏艰险跋涉于大漠戈壁,于是才有了敦煌古城的繁荣,于是才有了丝绸、茶叶、瓷器、香料、以及文化和宗教在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互惠。
中国曾经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摆脱“贫油的帽子”,早期的石油工人也曾怀着探索和不畏艰险的热情,在严寒之地、在戈壁深处探寻石油宝藏,推动新中国早期的工业化建设。
在过去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同样也是依靠探索和创新精神。中国人民和中国经济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冲破制度藩篱,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和由封闭市场向大国开放经济体的过渡,实现了长期持续稳定的高速经济增长;同时也孕育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未来,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仍然依赖于深化改革和技术创新,依赖于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探索、冒险和创新,有效配置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那些陷入“资源诅咒”的石油资源国。正如本书前文曾多次强调的那样,“资源诅咒”的本质是“产业单一诅咒”。
产业单一诅咒的背后总潜藏着一种被动享用资源、不思进取心理。这种心理不仅会让国民福利在极冷极热的经济周期中被损耗,让这些国家或地区在面临外部冲击时变得很脆弱,而且最终必然导致坐吃山空。迪拜的成功正在于其摆脱了这种心理,转而以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进而实现了产业多元化,摆脱了产业单一诅咒。
对于未来的中国与世界经济而言,这种探索、冒险和创新的精神与石油资源一样,都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从某种程度上,这种精神甚至比石油资源本身更为宝贵——缺乏石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总还是能够找到出路、实现崛起和复兴的;没有了石油,人类总还是能找到替代能源或是其他解决之道;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探索、冒险和创新的精神,那么前行的道路则会黯然无光。
换个角度来看,石油总归会有用完的一天,但这种探索、冒险和创新的精神,才是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可以长期依靠的原动力。未来的国际竞争,从根上说,将是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创新和改革的竞争。
本文原发于冯煦明《石油之眼:洞察中国与世界经济新格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出版。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综合经济研究部副主任,清华大学ACCEPT研究员)